竞技武术为什么能够存在?
发布时间:2025-07-15 来源: 且说自话  浏览次数:1002
我们一以贯之的对竞技武术口诛笔伐,认为竞技武术逝去了传统武术的根与魂。对于竞技武术认为“舞”术者有之,认为体操化者有之,无不痛心疾首地认为应以技击为主。但是,我们对于竞技武术的口诛笔伐,而竞技武术依然发展不辍,我们不仅要问,竞技武术为什么能够存在?只有理解了竞技武术为什么能够存在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武术的和谐发展。
一、社会环境的根本性改变
民国及建国初期,部分习武者(如某些帮会成员、地方武装、不受控的拳师)的行为确实存在对新生政权和社会秩序构成挑战或管理上的困扰。国家需要对武术这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潜在动员能力的文化、技术体系进行引导、改造和规范化管理,使其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如增强人民体质、丰富文化生活、塑造国家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入长期和平建设时期。社会秩序的建立、法治的完善,使得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实战搏杀、自卫防身保家护院、江湖争斗等社会需求急剧萎缩甚至消失。武术的“技击”属性在社会层面失去了其生存土壤和必要性。
将武术纳入国家体育管理体系,是其规范化、去暴力化、普及化的必然选择。竞技武术(套路)以其安全性、可评判性、表演性和易于组织大规模比赛与表演的特点,完美契合了国家在和平时期推广“体育运动”的目标。它成为了一种“安全”的武术表现形式。
二、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缺乏
改革开放后,中国渴望融入世界,体育是重要窗口和软实力象征。然而,国际主流体育话语权长期被西方主导。中国需要寻找突破口,推广自身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
为了让武术进入奥运会等国际顶级赛事,就必须遵守国际奥委会和单项体育组织制定的规则和审美标准。这些标准往往基于西方体操、艺术体操等项目的评判体系(强调动作难度、稳定性、艺术表现力、规范性)。为了争取“入奥”或在国际体育舞台获得认可,中国武术管理机构和推广者不得不对传统武术进行大幅度改造,使其更符合国际裁判和观众易于理解和评判的标准——这就是竞技武术套路高度“体操化”、“舞蹈化”的根源。
这是一种主动的、策略性的妥协和适应,目的是在国际体育版图上争取中国的一席之地和话语权。即使最终未能入奥,这种标准化、国际化的形式也便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比赛。
三、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自信
在改革开放初期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确实相对落后,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也投射到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许多人认为传统的东西是“落后”、“不科学”的,需要改造才能“现代化”、“国际化”。
当时存在一种倾向,认为要发展、要融入世界,就必须向西方看齐。体现在武术上,就是认为传统武术“不科学”、“难以量化”、“表演性不够”,需要用西方体育科学的方法(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训练学)和审美标准(体操、芭蕾)来改造它,使其成为“科学”、“规范”、“好看”的现代体育项目。竞技武术的标准化、难度化、艺术化正是这种思维的产物。
竞技武术套路以其高、难、美、新的动作,华丽的服装,配合音乐的表演,成为了一种非常直观、震撼、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观众接受的“中国文化符号”。在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塑造上,它比需要深厚文化背景理解的传统武术技击或内家拳理更为高效和“安全”(避免了暴力联想)。这种“视觉奇观”满足了当时急于向世界展示“崭新中国”形象的需求。
四、武术自身的复杂性
传统武术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它包含,1)技术体系:技击格斗(核心)、功法训练(内功、外功)、套路演练(载体)。2)文化体系: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伦理道德(武德)、医学养生(经络、导引)、艺术审美(动作韵律、精神表达)。3)社会功能:防身自卫、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文化传承、社群认同、表演娱乐。庞杂的技术体系不利于现当代的传播与发展。
真正的传统武术技击传承,需要师徒长期口传心授、实战喂招,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受伤),且对师父水平要求极高。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种传承方式难以大规模普及和适应体育竞赛模式。
传统武术的技击精髓在于“无招胜有招”、“因敌变化而变化”,其核心价值(实战效果、内在功力、武德品质)难以像现代搏击(击倒、点数)或体操(动作规格、难度)那样进行快速、客观、量化的评判。
竞技武术(套路),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技击,但它提供了一种相对可行的、能够大规模推广、标准化训练、量化评判(尽管评判标准有争议)的武术表现形式。它是武术复杂体系中相对容易剥离出来进行现代化、体育化改造的部分。
五、结论
竞技武术是对社会巨变(和平化、法治化)的适应性产物。它是中国争取国际体育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的策略性工具,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对现代化、国际化路径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存在文化不自信下的改造),利用武术体系中相对易于标准化、规模化、表演化的部分(套路),规避了武术技击在现代社会推广中最核心的难题(安全性、评判性、传承效率)。
竞技武术(套路)的存在和发展,绝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平社会、融入世界)、国家意志(规范化管理、体育强国、文化输出)、时代需求(安全易推广的体育、文化项目)、以及武术自身特性(复杂性导致套路成为相对可行的体育化路径)共同作用的结果。
竞技武术的争议也恰恰反映了武术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复杂性与张力。理解其存在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它,并在批评与反思中,共同推动中国武术在新时代的全面、健康发展。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联系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联系信箱:603516977@qq.com

总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A区51栋107号